2019年5月,由浙江大学倡议,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共同发起的长三角研究型大学联盟,这也是自2018年发布“华五共识”,成立教学协同中心后,“华东五校”的又一次重要合作。
长三角研究型大学联盟下设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教育人联合体,其邀请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同济大学等高校教师和企业人员,打造人工智能微专业,以推动中国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生态建设,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探索科教融合、产教协同的人工智能一流人才培养模式。
人工智能微专业将首先在华东五校教学协同中心组织下面向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同济大学的学生开放。华东五校教学协同中心通过共建共选、学分互认、证书共签形式运行人工智能微专业,这一模式创新了面向长三角高等教育深度合作形式,保证了微专业课程的高质量与高水平,为构筑人工智能发展先发优势培养战略资源力量。
待运行成熟后,人工智能微专业将向其他高校、行业和社会开放。
一、培养目标
人工智能微专业以培养学习者掌握人工智能核心理论与实践应用能力为核心,通过灵活的课程组织和先进的授课形式,使学习者较为全面了解人工智能基本知识体系,掌握面向专业应用的人工智能实践能力,提升其全球化视野,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的发展趋势。
二、培养对象
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同济大学各专业在读本科生、硕博研究生,具备一定数理基础,对人工智能理论知识、实践应用以及人工智能学科前沿发展趋势感兴趣。
三、培养形式
1、招生方式
每年开设二期,各学校统一组织招生,学生自主报名。如果报名学生人数超过了线下考试和实训培训的物理空间承担上限,则结合报名先后次序和已完成课程情况予以录取。
2、教学形式
以开放在线课程为主,结合直播课、前沿讲座、实训营等形式,开展线上、线下融合教学。
3、授课师资
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人工智能及相关领域优秀教师及国内外人工智能头部科技企业联合授课。
四、学制及结业要求
1、推荐学制
建议1年,最多不超过2年。
2、结业学分
学习者须至少获得12个学分
3、结业证书
申请修读人工智能微专业课程的期间,无任何未解除的违法违纪处分,所修课程达到修读学分要求后学习者将被授予由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共同签章的“人工智能微专业”证书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分布
人工智能微专业培养包含主干课程学习及线下实践活动两大部分,其中主干课程内容体系包括:前置课程、基础类课程、模块类课程、算法实践类课程、交叉选修类课程五大类。
2个学分的线上课程教学周期一般为16周,每周视频总时长一般不超过90分钟。1个学分的线上课程的授课学时和授课周数可酌情减半。每门课程安排有一定次数的直播课时,并布置一定量的线上作业和测验,具体要求以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为准。
1、人工智能微专业基本课程体系
(1)前置课程:
前置课程为非必修。该类课程为人工智能的学习在编程基础、数据结构与算法设计方面做好准备。学习者可根据自身情况及已有基础,在正式学习人工智能微专业前自行选择完成前置课程的学习。
课程名称 |
授课教师 |
授课单位 |
备注 |
|
数据结构 |
陈越、何钦铭 |
浙江大学 |
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 |
|
程序设计入门-C语言 |
翁恺 |
浙江大学 |
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 |
|
计算机问题求解基础 |
何钦铭 |
浙江大学 |
||
Python程序设计 |
翁恺 |
浙江大学 |
||
面向程序设计—Java语言 |
翁恺 |
浙江大学 |
||
(2)基础类课程:
基础类课程分为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编程框架及前沿热点讲座等三个类别,帮助学习者更好掌握人工智能基础理论脉络体系及领域前沿热点。基础类课程最低学分修读要求为6学分,以上三个类别分别修读至少2学分。
课程类别 |
课程名称 |
授课教师 |
学分 |
授课单位 |
备注 |
|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 (N选1) |
人工智能:模型与算法 |
吴飞 |
2 |
浙江大学 |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
|
模式识别和机器学习 |
邱锡鹏 |
2 |
复旦大学 |
|||
(继续添加其他合适课程) |
||||||
编程框架 |
人工智能编程框架 |
翁恺 |
2 |
浙江大学 |
||
前沿热点 讲座 |
脑与认知及人工智能前沿和应用系列讲座 |
2 |
校企联合师资 |
|||
(3)模块类课程:
模块类课程目前分为智能感知及认知、智能系统、智能设计、智能决策、智慧城市、机器人六大类别,学习者可根据自身基础及研究兴趣方向自行选择。最低学分修读要求为4学分,学习者须至少从中选择两个类别修读,每个类别至少完成一门课程的学习。
课程类别 |
课程名称 |
授课教师 |
学分 |
授课单位 |
备注 |
智能感知及认知 |
自然语言处理 |
刘挺、汤斯亮 |
2 |
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 |
|
计算机视觉 |
卢策吾、李玺 |
2 |
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 |
||
脑科学导论 |
潘纲、唐华锦、李骜 |
2 |
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
智能语音及语言交互 |
俞凯 |
2 |
上海交通大学 |
||
数字图像处理 |
张军平 |
2 |
复旦大学 |
||
虚拟现实 |
姜忠鼎 |
2 |
复旦大学 |
||
智能系统 |
人工智能芯片与系统 |
陈云霁、王则可、梁晓峣 |
2 |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
|
人工智能算法与系统 |
吴超、杨洋、况琨 |
2 |
浙江大学 |
||
自主智能无人系统 |
何斌等 |
2 |
同济大学 |
||
智能设计 |
可视化导论 |
陈为 |
2 |
浙江大学 |
|
设计思维与创新设计 |
张克俊、孙凌云、柴春雷 |
2 |
浙江大学 |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
|
人工智能与数据设计 |
曹楠、石洋、陈晴 |
2 |
同济大学 |
||
智能决策 |
强化学习 |
俞扬、黎铭 |
2 |
南京大学 |
|
博弈论 |
邓小铁、张国川、陆品燕 |
2 |
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财经大学 |
||
智慧城市 |
智能城市规划前沿 |
吴志强等 |
2 |
同济大学 |
|
物联网 |
张伟 |
2 |
同济大学 |
||
机器人 |
智能机器人 |
王祝萍、刘成菊、陈启军 |
2 |
同济大学 |
(4)算法实践类课程:
算法实践类课程为实践课程,每门课程为1个学分,以培养掌握学习者实践实训能力为核心,由华为、百度、阿里巴巴、商汤、英特尔等名企与高校老师合作开设。帮助学习者了解、掌握人工智能在工业场景中的实践与应用。
最低学分修读要求为1学分,即要求学习者从中至少选择一门课程学习并完成相关实践训练。
(各单位设置1-2门,预估6-10门,课程内容待更新补充……)
(5)交叉选修类课程:
交叉选修类课程涵盖多学科领域,以期打破学科之间的藩篱壁垒,构建学科交叉体系。培养学习者在学习中厘清不同学科之间依存的内在逻辑关系,掌握不同学科理论交叉、融合和渗透,提升科学视野。学习者可根据自身兴趣及精力,从中选择相关课程的学习。
最低学分修读要求为1学分,即要求学习者从中至少选择一门课程学习。
课程名称 |
授课教师 |
学分 |
授课单位 |
备注 |
智能医学 |
郑加麟 |
1 |
同济大学 |
|
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 |
王延峰 |
1 |
上海交通大学 |
|
人工智能药学 |
范骁辉、周展 |
1 |
浙江大学 |
|
人工智能法学 |
郑春燕、魏斌 |
1 |
浙江大学 |
|
可计算社会学 |
吴超 |
1 |
浙江大学 |
|
智能财务 |
陈俊 |
1 |
浙江大学 |
|
智能公共管理 |
黄萃 |
1 |
浙江大学 |
|
人工智能伦理 |
潘恩荣 |
1 |
浙江大学 |
|
人工智能伦理 |
陈小平 |
1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2、人工智能微专业线下实训实践活动
人工智能微专业线下实训实践活动为特色活动环节。为了进一步提升学习者的人工智能工程应用与实践能力,每年暑期将组织邀请高校及产业界知名专家组成师资力量,采取报名、选拔的方式组织学习者参与暑期集训活动。围绕科技创新与实践落地开展主题实训,打通学术、产业边界,构建系统性知识训练。
该环节为选修,不设置学分要求。